![]() (任正非)
任正非是在贫穷中长大,43岁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,1987年9月15日找朋友凑了2.1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,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。从那以后,他带领华为一路走来,经过30余年发展,华为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通讯信息公司。2017年,华为销售收入6036亿元,是互联网巨头阿里的4倍,是国内最强对手中兴的5倍,是曾经学习对象小米的6倍。
一、任正非在贫穷中长大 1944年10月25日,任正非出生于贵州镇宁县一个贫困的小村庄(靠近黄果树瀑布)。
任正非的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,家中还有兄妹6人。从小就经历了战争、贫困、三年自然灾害、政治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磨炼。所以任正非的童年虽然是在贫穷中渡过,却是快乐美好的。
任正非中、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。因为父母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,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坚持让孩子读书。
吃不饱,穿不暖。直到高中毕业,任正非都没穿过一件衬衣,夏天,他还穿着厚厚的外衣。家里几个人合用一条棉被,在地炕里做饭,贫困的景象连后来抄家的“造反派”都目瞪口呆。任正非每天饥肠辘辘无心读书,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。
高中那年,一家人穷到得去山上挖野草根煮来充饥。偶然有一个馒头,任正非的母亲也会切成九等份,每个人只有一口,为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活下去。
1963年,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(现并入重庆大学),但此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,弟妹的处境也更加艰难。母亲竭尽全力为他了两件衬衣和一条拼接起来的被单,陪伴任正非度过了四年艰苦的大学生活。
任正非学习很刻苦,他在大学里自学自动控制学、逻辑学、哲学和几门外语。
二、任正非创业求生
![]() (创业之初租用的办公楼) 1987年9月15日,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的43岁任正非,找朋友凑了2.1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,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。
在卖设备的过程中,他看到整个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。这触动了他军人出身的使命感,同时也认识到国内交换机研发空白下的巨大机会。
1991年9月,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,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。
当时的华为公司既是生产车间、库房,又是厨房和卧室。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,床不够,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。
为了激励员工,任正非站在五楼会议室的窗外对全体员工说:“这次研发成功,我们都有发展,如果研发失败了,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。”
任正非的生死一赌,赢了。3个月后,首批3台BH-03交换机包装发货。当时华为账上已经没有现金,再不出货,直接就是破产。幸运的是,这三台交换机很快回款,让华为得以正常运营。
1992年,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,当年产值即达到1.2亿元,利润过千万元,而当时华为的员工,还只有100人而已。
华为像一匹来自深圳的狼,扑进了这个正在高歌猛进的行业。
当时面对一线城市市场,初生的华为根本不是爱立信、朗讯等大公司的对手。电信等大客户参观了华为简陋的厂房和设备之后,几乎没有人愿意下订单。
面对困境,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销售策略——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,以服务为卖点,步步为营,最后占领城市。
1995年,华为销售额达15亿元,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农村市场。
三、任正非带领华为转型
在国内通信行业立稳脚跟后,任正非就发出“10年之后,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,华为将占一分”的愿景,华为开始展望国际市场。
1996年,一群饥饿的“土狼”从华为总部深圳坂田基地出发,开始向国外迁徙、觅食。这群斗志昂扬的华为人出国后发现,自己公司与国际大公司之间的差距太大,特别是交货时间和研发周期都比对手时间长。
为何同样的产品,华为与竞争对手差这么多?任正非反复追问原因发现,是管理的差距。
华为创业初期为了活下去,任正非坚持“大权独揽,小权分散”,在研发、干部任用、薪酬分配等方面充分放权,这既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各层管理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,也带来了很大的随意和混乱;华为内部流行的是谁拿下山头,谁升官发财,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深入这个团队的做事意识,这套方法在国内抢市场的时候还比较有效,但放在国际上就完全行不通。
任正非弄明白了问题也觉得棘手,经过第一个十年发展,华为当年的50人的团队也已经膨胀到6000人,再也不是那个他站在5楼的窗台上就可以看完所有人的队伍。
强大的管理惯性已经不是开除几个人就能解决的。
“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,扩大规模,不能有效管理,又面临死亡,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,在这条不归路上,才有生存的基础。”
华为的管理变革迫在眉睫。
四、任正非带领华为不断学习和革新
1997年临近圣诞,任正非在走访了休斯公司、IBM、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后,他决定花20亿元的学费,用5年的时间,请IBM这个大师帮助华为转型。
任正非知道管理变革的过程中要做好迎接痛苦准备,但事实证明,即使预期准备再充分,对人的固有思维模式进行改造,其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雪上加霜的是,2000-2003年为席卷全球IT市场的寒冬不期而至,由于全球通信市场饱和,华为遭受了创建以来首次的负增长、零增长,能否将这次史无前例的管理变革进行下去,对任正非管理变革的勇气、企业家精神和“三分天下”的雄心壮志,以及几万名华为员工的集体意志和集体信仰,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。
“从1999年到2007年,我自己就有多次感觉活不下去的经历。”回忆起那段岁月,任正非的字里行间中仍能感受到一股压抑。
历时五年,当其他通信行业纷纷转型投资和房地产业务时,华为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咬牙坚持了下来,IPD(集成产品开发)终于融入华为人的灵魂和血液之中,并彻底改变了华为人的做事方法―。
1998年12月,IBM顾问在对华为供应链进行变革之前,曾对华为的运行现状做过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,那时候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为30%,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0%;华为的库存周转率为3.6次/年,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.4次/年;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为20~25天,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10天左右……
2003年12月,IBM顾问再次给华为做出的考核数据显示:订单及时交货率已达到65%,库存周转率则上升到5.7次/年,而订单的履行周期也缩短到17天。
尽管与世界级企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,但华为通过5年的管理变革,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对手扳手腕的基本前提。
2004-2007年,任正非再度斥资20亿元师从IBM,先后进行了EMT(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,企业最高决策与权力机构)、财务监管等第二期管理变革,历时10年虚心学习和潜心苦练,华为终于修成正果,一个令美国政府都惧怕的跨国公司横空出世。
美国《财富》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,2009年华为以218亿美元的营收,昂首挺进世界500强,排名第397位……2010年至2017年,华为在世界500强中排名次序分别为:351位、315位、296位、285位、228位、129位、83位、72位。
谷歌董事长埃瑞克施密特说:“华为正在改变世界,任正非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。”
![]() (华为总部大楼)
值得一提的是,任正非带领华为,不仅是向大公司学习,也曾主动向后来者小米学习。这种主动学习和主动革新的精神,应是任正非带领华为走向辉煌的动力。
(责任编辑:admin)结语: 贫穷造就了任正非伟大的梦想,艰苦创业释放了他生命的光芒,不断学习和革新让他事业持续走向辉煌。 |